兩岸服貿協議引發的學運不僅在台灣內部產生了巨大的震盪,對兩岸關係的走向也投下了不確定的變數。以太陽花為標誌的這一波抗爭與衝突,可以折射出很多問題的面向,包括國會民主議事的程序爭議、對產業及民生產生何種衝擊的實質爭議,以及其後衍生出來的憲政爭議,甚至看深一點,還有兩岸藍綠紅三黨的博弈痕跡。但若撇開這些表象,所有問題的癥結核心其實就是一個:台灣經濟的困境。
曾經閃耀亮眼身為四小龍之一的台灣,何以步日本後塵「失落20年」?從經濟發展學的角度分析,不難明白。早年台灣經濟之「成」,源自於:(1)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模式;(2)以西方經濟為主的全球化提供的巨大市場;(3)台灣擁有的核心競爭力,包括初級黑手勞動力及高技術人力。就這三條,台灣經濟不但起飛了,而且維持了大約30年榮景。
至於台灣經濟之「敗」,也是三條:第一,中國大陸迅速崛起,台灣的兩種勞動力的核心競爭力,先後被大陸取代,與此同時,台灣卻未出現新的核心競爭力;其次,教育政策上犯了「致命的」錯誤,一百多所高等院校,批量培養出來大量的低效人力,水平上既無法滿足高科技、高創新產業的需求,技能上也無法滿足傳統及高端製造業的需求,以致於大批年輕人就業困難,加薪不易;第三,貽誤良機的兩岸政策。1979年大陸開始轉型走上市場經濟,當時,理論上存在著巨大商機,但因政治形勢,這些商機只有少部分「偷跑」廠商得利。1990年代開始,兩岸兩會(海基與海協)成立,展開合法經貿交流,當時兩岸經濟實力相當,理論上,大幅放寬加速經濟整合,極有利於資源在兩岸之間進行跨區優化配置,實現雙贏,1995年前後提出的亞太營運中心對兩岸實為一最佳機遇,惜大陸對此多有疑慮,而更大的阻力卻是來自台灣當局的「戒急用忍」政策。時機一過,商機流失。
時隔20年之後,台灣經濟遇到瓶頸,大陸則在全球化下盡情發揮低廉勞動力的核心優勢,步入高增長軌道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台灣才開始與大陸進行自由貿易投資的談判,並簽訂了ECFA,讓兩岸資源與產業高度互通,對台灣其實是有相當風險的—風險來自於兩岸經濟,無論就規模或核心優勢而言,都出現了傾斜。
以氣象學中的「藤原效應」為喻,兩個相距很近的颱風,若能量相當,則會形成拉鋸,或齊頭並進;但若能量一大一小,小的自然很容易被大的吸入。目前兩岸比較,台灣無論在初級勞動力或高技術勞動力,較之大陸,均正在失去核心競爭優勢。類似情況,也可以在已實施剛滿20周年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(NAFTA)中看到,事實證明,該協定對墨西哥廣大農民及低收入者其實造成的是更多的傷害。關鍵並不是不能簽,而是需要相當的細緻,盡可能地確保弱勢一方的弱勢產業。這次服貿協議,受衝擊的正是台灣相對最脆弱的一些領域,反彈之強可想而知。
面對經濟困境,嚴肅的課題應是:台灣經濟還有出路嗎?在哪裡?把台灣放在包括大陸在內的全球範圍中來思考,或許還是可以找到一些具潛力的核心競爭優勢:
(一)徹底改革教育及產業體制。一方面,將大量低效率的高等院校轉型為職業教育學院,並促成該等學院與國內外大企業合作,培養大量有國際競爭力高素質技術勞力,使台灣成為新的國際製造業基地。
(二)台灣另一優勢是高素質腦力,此一條件可與高品質生活環境結合,配合政策獎勵,打造創新園區。
(三)細心呵護「台灣Style」,一種長期滋養、得之不易的人文、社會、環境的綜合價值,打造台灣別樹一幟的旅遊休閒養生產業。
新的核心競爭力才是台灣真正的出路,是主;ECFA與服貿是從,主從不能倒置。
全文網址: 太陽花凸顯台灣經濟的困境 | 社論 | 意見評論 | 聯合新聞網 http://udn.com/NEWS/OPINION/OPI1/8589118.shtml?ch=rss_endpopular#ixzz2xmvS3sbU
Power By udn.com
留言列表